博学笃行,与时俱进
LEARNED RESOURCEFUL,TIMES
银匠张至金镶玉发表时间:2022-07-05 11:40 指尖上的非遗 ----银匠张至金镶玉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金和玉象征高贵与纯洁,金和玉的搭配,更寓意着“金玉良缘”是美好的象征。金镶玉就是在金器上镶嵌各种美玉,这种工艺因制作精美深受群众喜爱。将尊贵吉祥的美好寓意、与超凡脱俗的精湛技艺完美结合。让我们一起了解非遗传承人张军,让我们共同感受这项古老东方技艺的神奇与魅力。 自打清代起,有了这样一行玩家,他们让匠人在紫砂壶或是瓷器、玉器上,镶上或是锔上金银饰物或宝石玛瑙,满足自己别样的品玩趣味。于是,镶和锔这种生活实用型的手艺被金银匠人用在了价值不菲的器物上。 古代的银匠 “没有金刚钻,别揽瓷器活”,这句俗话说的就是这门手艺。这手艺与其说是修复,不如说是再创作。如今,这行玩家仍大有其人,这门手艺和匠人也传承至今,开封的“银匠张”就是其中之一。 而原本在京城是银匠张是怎么跑到开封去的?这里还有一段故事。话说当时在北京琉璃厂做瓷器锔镶和金银加工的银匠张,由于清末民国期间的战乱,从北京琉璃厂逃了出来,走到当时的河南渑池县。在哪儿定居一段时间后,1942年河南灾荒,银匠张又逃到四川万县。 银匠张祖传的担子 而现在的银匠张传承人张军认识自己的师傅也是一份千里的缘分。还是司机到张军,一直有着想学锔,镶这两种绝学。可惜即便是在当时的开封古城,也无人会此绝艺。张军没到一处就打听有没有会锔镶的人。最终在四川万县卸货时,打听到了当时的第二代银匠张传承人张启运。激动的张军去说明来意后被拒绝,理由便是,这手艺不传外人。外人都会了自家人还怎么吃饭呢? 然而张军并没有沮丧放弃。每次到万县的差事,他主动申请,然后拿着自己做好的活给张启明看。这样,两年内张军跑了二十多躺。最后一次,张军把按照“师傅”要求锔的一把紫砂壶给张启明看时,师傅看到那个盖上的钮,居然被换成玛瑙,样式什么精致,便十分高兴。最后,张军以义子的身份被收入门下。 文中说的紫砂壶 当时经济并不景气,来做锔镶的人很少,银器当时基本上是有什么大事才来用。当时最多的是日常用品来做锔镶,虽然并不像现在锔出来一样有艺术的感觉,但是非常实用。后来他把这两项融在一块,用银或金去锔,既起到了修复作用,又具有观赏价值。 “不能从这里断档。”在技艺传承方面,张军少了当年师傅的一些条件。凡是来学习的人,他都愿意教。不让这几代人的心血就在这里断掉,留金留银不如留下技术。“把技艺传给他们,叫他们用这些技艺再发挥自己能力,怎样(再去开发,那都是孩子们的事情了。”张军说道。 他还说过:“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传承的不只是一种技艺,而是一种精神,工匠精神。如今,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层出不穷,传统手艺也要兼收并纳,不断创新,才能跟上时代。但是,无论如何发展,都要秉承着工匠精神,这股劲散了,干啥都不成。”
文章分类:
协会新闻
|